跟着典故看上饶丨辛弃疾 “孤愤出词人” 天天时快讯
上饶日报融媒体推出
(资料图片)
“跟着典故看上饶”专栏
独家约请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社长郑少忠撰稿
从一个央媒记者的视角
带你品读不一样的上饶
本期推出第④篇
辛弃疾 “孤愤出词人”
▼▼▼
杜甫有诗云:“沉饮聊自遣,放歌破愁绝。”
无独有偶,唐代诗人归仁作了一首无言律诗《自遣》:“日日为诗苦,谁论春与秋。一联如得意,万事总忘忧。雨堕花临砌,风吹竹近楼。不吟头也白,任白此生头。”归仁在这首诗里排遣的是什么愁闷?诗中已有明言:写诗苦啊,自来诗人皆孤独,自古诗人皆辛苦,自来孤愤出诗人。
孤愤出词人——我觉得,这句话特别适合辛弃疾。
辛弃疾是两宋存词(诗)最多的作家,高达629首。这些诗词多以国家、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,抒发慷慨激昂悲愤之情。
淳熙三年(1176年),他出任江西提点刑狱,路过造口,登上赣州的郁孤台,想起40多年前一支金兵追赶隆祐太后,一路烧杀抢劫直到造口才罢兵的痛楚,时年36岁的他,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《菩萨蛮·书江西造口壁》:
“郁孤台下清江水,中间多少行人泪?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。
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。江晚正愁余,山深闻鹧鸪。”
辛弃疾本是山东济南人,小时候,祖父辛赞就给辛弃疾灌输了爱国思想和驱逐外族的强烈信念。南渡之后,信念愈来愈强烈,他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,渴望王师北上、收复中原、回到家乡。经过一次次地希望、失望,他把千般的豪情、万般的悲愤融于笔端,寄托自己的情感,在《满江红·汉水东流》中,他写道:
“汉水东流,都洗尽、髭胡膏血。人尽说、君家飞将,旧时英烈。破敌金城雷过耳,谈兵玉帐冰生颊。想玉郎、结发赋从戎,传遗业。
腰间剑,聊弹铗。尊中酒,堪为别。况故人新拥,汉坛旌节。马革裹尸当自誓,蛾眉伐性休重说。但从今、记取楚楼风,裴台月。”
这首词作于辛弃疾任江陵府知府兼湖北安抚使时,好朋友要去外地担任军事职务,辛弃疾前往送别。他端起酒杯,嘱咐朋友要像祖先一样英勇杀敌,把马革裹尸作为自己的信仰,为国捐躯,建功立业。他借典舒怀,既是希望朋友,更是期待自己有一天能够像战国之冯援、西汉之李广等英雄人物那样,慷慨赴难、北复中原。
辛弃疾是个有大才大勇的人,他一生致力于北伐事业,一心要施展满身才华用于祖国统一大业。淳熙十五年(1188年)秋第二次鹅湖之会后送别陈亮的一个晚上,夜深人静、万籁俱寂,辛弃疾“酒醉”之后,“挑灯”细看自己心爱的宝剑,又梦中回到了军营,耳边响起了号角声,满腔的热血、悲愤化作一首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,喷薄而出:
“醉里挑灯看剑,梦回吹角连营。八百里分麾下炙,五十弦翻塞外声,沙场秋点兵。马作的卢飞快,弓如霹雳弦惊。了却君王天下事,赢得生前身后名。可怜白发生!”
想当年,在齐鲁大地纵横驰骋、沙场点兵,何等的威武;“我”多想为天子、为朝廷完成统一大业,成就自己的爱国梦想啊。只可惜,只可惜,自己已经成了白发人!
他一生以恢复为志,以功业自许,却命运多舛,壮志难酬。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,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、民族命运的关切、忧虑,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。
乾道四年(1168年),辛弃疾南渡后的第七年,他在建康(今江苏南京)通判的位置上不断遭到朝中议和派的排挤打击,而他期望的抗金统一大业却遥遥无期。郁闷之极,辛弃疾登上了建康赏心亭,望着亭下的秦淮河,感慨万千,化作一首《念奴娇·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》:
“我来吊古,上危楼、赢得闲愁千斛。虎踞龙蟠何处是,只有兴亡满目。柳外斜阳,水边归鸟,陇上吹乔木。片帆西去,一声谁喷霜竹。却忆安石风流,东山岁晚,泪落哀筝曲。儿辈功名都付与,长日惟消棋局。宝镜难寻,碧云将暮,谁劝杯中绿。江头风怒,朝来波浪翻屋。”
当年的镇江,是抗金的前线。宋宁宗嘉泰三年(1203年)六月末,他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。不久,即第二年阳春三月,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。此时的镇江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,他登临京口(即镇江)北固亭时,触景生情,写下一首气吞山河的《南乡子·登京口北固亭有怀》:
“何处望神州?满眼风光北固楼。千古兴亡多少事?悠悠。不尽长江滚滚流。年少万兜鍪,坐断东南战未休。天下英雄谁敌手?曹刘。生子当如孙仲谋。”
宋宁宗开禧元年(1205年),他已经66岁,担任镇江知府,戍守江防要地京口。朝廷看似对他很重视,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这张主战派元老的招牌而已。他到任后,一方面积极进行军事准备,另一方面,又深感自身处境孤危、深感很难有所作为,心中的苦闷又能向谁说?他再次登上镇江边上北固亭,凭高望远,抚今追昔,他只能向屈原那样“问天”,写下了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:
“千古江山,英雄无觅,孙仲谋处。舞榭歌台,风流总被,雨打风吹去。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。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。四十三年,望中犹记,烽火扬州路。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凭谁问: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”
800多年前,他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,收拾旧山河,为国效力的情怀是何等的壮烈,对偏安一隅、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不解与愤懑又是何等强烈。
辛弃疾借各种机会屡屡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。南下之后,辛弃疾辗转多地任职,每到一地,政绩卓著,才华突出,惹人嫉妒。他一心主战,性格耿直,得罪了不少人。在来回奔波和起起落落中,自己北复中原的理想终究成了泡影。
宋淳熙八年(1181年)冬,辛弃疾42岁时,因受弹劾而被免职,归居上饶。此后20年间,除几次短暂被启用后又很快被罢官,他基本上是在上饶带湖和铅山瓢泉一带,过着闲居生活,表面看似淡泊清净,钟情林泉,实则胸中燃烧着炎炎烈火,不忘收复失地。传说辛弃疾去世之前,死不瞑目,死前连声大喊“杀贼、杀贼。”
“词人本色是将军”。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,而最终以文为业,成一代宗师、大诗词作家的只有辛弃疾一人。他有着尽忠爱国的雄心和出将拜相的才华,本该在抗金北伐的战场上大展宏图,却被偏安一隅的朝廷以各种原因弃之不用,英雄无用武之地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悲哀和苦闷。他把积压的郁闷倾注于笔端。辛弃疾,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词人。孤愤出词人,在他身上体现的是淋漓尽致。
(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社长郑少忠)
稿件来源:人民日报客户端江西频道
文字来源:人民日报社江西分社社长郑少忠
初审:黄文琪
复审:李倩男
终审:谢华杰
声明 :我们一直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,尊重权利人的版权,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,我们无法核实其出处,难以取得权利人的许可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或沟通许可事宜。